肿瘤距“菊花”不足5厘米,保肛门还是保性命
来自温州瑞安的王奶奶(化名)生于1922年年底,今年实打实98岁。
她风趣幽默、活泼俏皮,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外科复诊,一点也看不出来老人家曾在5年前遭遇低位结直肠癌(“大肠癌”)。
当地医院曾建议老人切除肛门,绝望的一家人最终找来浙大一院,结直肠外科医生用挑战高精尖的技术,不仅为老人成功“保肛”,还将要做临时性造口再回纳的两次手术变成了一次。
5年来,老人康健依旧。老人身上,正是应用了浙大一院结直肠外科专家钻研了13年的独家“利器”。
肿瘤距离肛门不足5厘米保肛门还是保性命成难选之题
今年98岁的王奶奶已是五世同堂。2016年,一向能吃、能睡的她明显感觉到身体“不大行”,浑身没力气,人恹恹的。不仅胃口差、还反复腹泻,更要命的是,她大便带血,“由原来的一天1次,变成一天2、3次,但还是解不完,总是想拉却又拉不干净!”
孝顺的儿孙很快就带着老人前往当地医院求诊,肠镜的检查结果让全家人如坠冰窟--王奶奶被确诊为直肠癌。医生告诉家属,经过评估,肿瘤已经侵犯了肠壁肌层(T2期),劝老人尽快切除肿瘤,但由于肿瘤位置距离肛门不到5厘米,低位直肠手术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在10-20%左右,一旦发生吻合口瘘,会给患者带来致命的感染风险,所以传统的手术方式一般是切除肿瘤同时在近端回肠做个保护性造口,暂时不让粪水从直肠吻合口通过,然后三个月后等直肠吻合口愈合后再经历二次手术回纳。
但是,考虑到王奶奶的高龄,每一次手术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因此,通常情况下这个年龄的直肠肿瘤一般就切除肿瘤直接造口(即“人工肛门”),不做吻合。
“医生,我母亲一辈子爱干净,让她做‘人工肛门'、挂粪袋,就是逼她去死!”年近八旬的儿子不同意,当地医院医生推荐他们一家去浙大一院肛肠外科(现改名“结直肠外科”)试试保肛手术,或许可以保留肛门功能。
独家“利器”登场保住肛门还不用做临时造口
王奶奶一家从温州赶来杭州,找到了华汉巨副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经过详细的检查和充分评估,华汉巨副主任医师对王奶奶实施了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吻合手术,为李奶奶成功保住了肛门。
同时,为了保护直肠吻合口的安全,华汉巨医生对王奶奶采用了科室经历10余年研究,持续改进完善的压控模式下的可控自闭型插管造口技术,术后三天,老人就能进食营养液和流质;王奶奶毕竟年事已高、伤口愈合较慢,术后检查吻合口,的确没有如期愈合,发生了吻合口瘘,但是,在临床医生和护士的精心调控下,压控模式下的插管造口技术发挥了和传统回肠造口同样的功效,完全阻断了直肠吻合口的粪水,老人没有任何腹腔感染的临床症状。
在家养了2个月后复查,老人吻合口完全愈合了,顺利的拔除造瘘管,拔管后肠道功能顺利恢复,瘘管窦道也如期自动闭合,保住了肛门,同时也免去了二次手术的风险,连医生都感叹“一个非常完美的结果”,如今5年时间过去,她身体依旧康健。
华汉巨副主任医师介绍,结直肠肿瘤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吻合口瘘(概率约为10%~20%),人的肠腔内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食物残渣和微生物,一旦发生肠瘘,会引起严重腹腔感染。所以在低位的直肠癌手术以后,为保护吻合口,沿用166年的传统手术方法是在人体外做一个人工肛门,让肠道的排泄物不经过吻合口、提前改道,排泄到体外。这种传统的手术方法确实对吻合口的愈合会带来好处,但是却会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因为需要3到6个月的时间之后进行第二次开刀,把用作人工肛门放置于人体外的那部分肠道再回纳回去,给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带来极大的不便。
浙大一院结直肠外科十年磨一剑,从未停止过对新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从徐家鹤主任、林建江主任,再到年轻一代的华汉巨副主任医师,通过细致入微的临床观察和一些偶然的临床现象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带来三次插管造口技术的革新和完善。
如今,这第三代插管造口技术的创新性,更人性化与便捷,运用球囊加压、测压器实时测压阻断小肠内容物流入大肠,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转流时间和效果,直到吻合口顺利愈合,然后直接拔除引流管,患者就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不需要二次手术。据了解,这项新技术已经使近600名类似于王奶奶这样的结直肠癌患者受益。
文章来源:《结直肠肛门外科》 网址: http://www.jzcgmwk.cn/zonghexinwen/2021/1021/662.html